专业对你而言 到底有多重要
别以为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专业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17日 02 版)
发布时间:2016-06-17 10:30:28 来源:外语系 阅读次数:
现代社会,讲究“学有所专”,所以,高考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场选专业大战。许多人都认为,好专业意味着好工作好未来。可是,在就业难的当下,专业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热门专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就业困难户。于是,各种纠结随之而来: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味听从家长和老师;有的学生进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还有人后悔自己入错了行;而形形色色的专业排行榜更增添了人们的疑惑。那么,专业对你而言,到底有多重要?
传统观念以为,大学学习哪个专业,与将来从事怎么样的工作密切相关。工作中,“科班出身”似乎能为职业生涯法力加持,因此,专业要对口的压力直接传递到高中毕业生身上,填报志愿也变成了考场外的加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的新闻学专业的前后几届同学中,有人毕业后从事保险销售,有人进入汽车行业,也有人因为爱好武术而进了武术馆。在我就读的新闻学院有这样一句调侃:几乎没有一个人在干正事!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许多同学毕业后仍然选择了“干正事”——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或许因为该行业受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一些同学已经或将在未来若干年内转行,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毕竟还是与媒体相关。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个行业,他们之所以选择当“媒体人”,是因为除了这行,想象不到自己还能干什么!可见,大学专业在传授给人专门知识的同时,也限制了人在其它领域的多元可能性。
当然,“专业对口”并非找工作的唯一选择。因为很多工作并没有太强的“专业性”。拿新闻行业说,除了新闻学、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较多以外,也欢迎(甚至更欢迎)其他专业背景的求职者。我就不止一次遇到学畜牧学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同行。何况,在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深造时换个专业也不是太难的事。我有不少同学就在读研时换了专业。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如著名宪法学教授张千帆,从本科到第一个博士学位都是物理学,可他并没有成为物理学家,而是攻读了政府学博士,成功改行。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要求他们在高考后短短几天内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显然是不合理的。进入大学校门就被划分到明确的专业,更像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做什么工作、到哪里工作都由国家分配的时候,提前确定专业倒不失为“长远计划”。可如今,非但学生自己不能计划未来能干什么,连行业本身都无法计划自己——常见情形是:入学时某专业对应的还是朝阳产业,毕业时已是明日黄花。
行业前景变化,毕业生找工作时不拘泥于专业对口,已是大势所趋。一些大学也乐见其成,只关心毕业生就业率多少,不在意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就业率是多少。大学里某些专业的教师也不鼓励学生从事对口的专业,反而以学生进入“高大上”行业为荣,这似乎是当下一些大学院系的普遍现象。
但是,高等教育以分专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符合现代社会的分工原则,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虽说找什么样的工作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大量的学非所用,学无所专,是不是也偏离了大学专业教育的初衷?我想,不管时代风向怎么变,成熟的专业都应鼓励学生学有所“专”,以进入对口行业工作为主流。那些输出大量毕业生却没有几个到对口岗位工作的院系和专业,实际“稀释”了专业人士的含金量。
“科班出身”对职业前景到底有多大影响?不同行业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调查显示,在华尔街收入最高的那部分人,并非以金融专业为主,学数学和学计算机的人更占优势。但是,在工程类、机械制造类和建筑行业,没有扎实的专业背景,恐怕连入行的机会都没有。或许,专业对进入一些行业工作的重要性在下降,但这不能为“专业无用论”提供支撑,进入某个行业与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是两码事。
职场上,类似学英语出身的马云成为IT大佬的例子毕竟是个例,多数行业精英的成功都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为基础——也许不必做得最好,但不能不懂。很多行业入行门槛低,但未来的进阶却离不开深厚的专业水平。当然,有的专业在大学课堂里习得,有的专业则在工作实践中习得。你不必应因大学里的专业限制自己的人生,但也别以为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