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要从少年抓起
发布时间:2018-10-22 08:51:17 来源:外国语学院 阅读次数:
前些天,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上发表了《以科研论文选拔中学生的招生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一文。读完此文,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笔者有话想说。
科学研究有三个环节很重要:除了科研本身,还要考虑科学实验的帮助;除了科学实验,还得对学生作潜移默化的科学素养培养。
而科学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以下四点比较重要。
一是广泛的阅读,读与看。
科普书籍的阅读和科幻影视作品的收看有助于学生加宽看问题的视角。不过,国内虽然有科普书籍,但不多,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就更少了。《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科普书是不错,但可能不少知识点和趣味性都需要更新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如何抓住小朋友的眼球是需要思考的。而类似于《小灵通漫游未来》这类影响过一代人的科幻书,则很少见了。如果一线科研工作者或善长科普的作家,愿意花时间写这两类书,也许能帮助更多的中小学生形成更好的科学素养。
可即使有了好的作品,也要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才行。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现在的评价体系,让众多学生失去了宝贵的阅读时间。除此以外,国内相关的科幻科普影视作品也偏少。如果国内的文艺圈能少拍些宫廷戏、抗日神剧,多畅想下未来,说不定能多点燃些小朋友对科研的好奇心。
二是行万里路,多动手。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样重要,但要做到并不容易,这需要学校的配合。美国的小学对家长带小孩出去旅游是比较鼓励的,一般一周以内的写个请假条都乐意放行。而多动手也是重要的环节,除了学校的科学实验, 科普场馆、自然场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还是以美国为例,笔者记得科学馆可以买联票,大约50美元一年,两个大人带上任意几个小孩,就能凭联票去联票目录内的任意一家科学馆。美国国内不同地方的科学馆会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特色设计,保证场馆间的差异性,在互动性上的考虑也比较讲究。国内在这一块做得也很不错,甚至更优惠。目前国内很多科技场馆和自然博物馆都是免票的。当然,好的场馆还是要买票,看3D、4D电影也需要额外买票——在这点上,国内外都一样,毕竟维护场馆需要成本。不过,如果能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联票体系,定期更新多样化的科普设备,说不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全国各地不同的科技馆、自然馆体会科学的魅力。
三是专业科研队伍的支持,多指导。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项目的支持也是必须的。这一项目的来源一般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在项目申请中就有给中小学科普的栏目。有些学校会利用这笔钱定期组织科普系列活动,给中小学生展示大学里的科研成果,以及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为了增加趣味性,有些学校还会做些免费的赠品,比如吃液氮浇出来的网红冰淇淋。部分大学还会开设暑期科普夏令营,将学校各个实验室的最新成果与中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来设计夏令营的活动,收费也很低廉,重在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据笔者所知,上海每年都有针对科普的专项项目申请,而复旦近年来也有类似的夏令营活动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术诚信,多正听。
科学素养的培养中一定要有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熏陶。因为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非常高,不是有个想法就一定能实现的,失败的几率远高于成功。在成就感来临之前,可能要经历长期的挫折、失落,以及对科学实验环节的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打造学生面对失败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抵抗各种诱惑。国内很多中小学的科技创新项目是有时间节点的,可是科研是不确定的,能不能赶在时间节点前做出好的东西是不确定的。如果赶不上,是选择放弃还是找些“捷径”呢?
我们从小都听过匹诺曹的故事——说谎会长出长长的鼻子。对于中小学而言,如果想尝试探索科学之门,那就一定要教育小朋友不要受利益诱惑,要保证科研、科学实验的严肃性、严谨性和可重复性。应该把学术诚信甚至道德诚信,像等红绿灯一样,固化到小朋友的心灵中。
如果从小不注意对学术诚信的保护,长此以往,有可能一代人的科研就从娃娃毁起了,就更不用谈“弯道超车”了。